
物流链上的等待,不仅是货物的滞留,更是成本的燃烧。
近期,欧洲多个主要港口接连爆发罢工事件,安特卫普、鹿特丹和泽布吕赫等核心港口运营几近瘫痪。比利时引航员自10月5日起发起无限期罢工,鹿特丹港的绑扎工人也在10月8日起开始罢工,导致船舶作业受到“严重干扰”。
这场罢工潮正席卷欧洲,作为货代,我们正面临船舶积压、延误严重等严峻挑战,全球供应链再次迎来压力测试。
一、罢工潮现状与规模
欧洲第二大港口安特卫普港的日常船舶处理能力从平时的60-80艘锐减至31艘,运营能力遭遇腰斩。截至10月9日,已有近百艘船舶在安特卫普和泽布吕赫港外“排队”,等待入港或离港。
更严峻的是,截至10月15日,安特卫普港有60多艘船正在等待出港,约有100艘船正在等待进港,清除这些积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。
在鹿特丹港,绑扎工人(负责集装箱固定与释放)的罢工导致集装箱装卸业务几近瘫痪。虽然当地法院已勒令绑扎工人自10月13日复工,但罢工期间造成的影响仍在持续。
此次罢工潮的核心原因是劳资纠纷。比利时引航员抗议联邦养老金改革方案,年轻一代引航员养老金可能面临高达45%的削减。鹿特丹港的绑扎工人则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。
二、对货代行业的直接影响
船期延误已成定局。马士基等航运巨头已发布紧急通知,警告安特卫普和泽布吕赫港的船舶作业正受到“严重干扰”,预计未来几天到离港将出现大幅延误。
运输成本大幅上涨。由于安特卫普港瘫痪,马士基紧急调整AE7航线跳港安特卫普,但绕行汉堡港将使单箱成本增加230美元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替代运输方案成本高昂。一些货主被迫将货物转为空运,物流成本从每公斤0.8美元飙升至4.2美元,当前欧洲空运价格已较上周上涨38%。
港口拥堵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。安特卫普港作为欧洲第二大集装箱枢纽,其瘫痪已导致鹿特丹港集装箱堆存率飙升47%。
罢工的影响远不止于港口本身,已形成“牵一发动全身”的恶性循环。有限的卡车运力无法消化集中到港的集装箱,临时存储成本飙升;内陆水路航班的固定时段被频繁取消,货物转运链路彻底断裂。
三、法律风险与合同责任
罢工被鹿特丹法院判定为“不可抗力”。但根据BIMCO条款,货主仍可能追究货代未及时告知风险的连带责任。已有案例显示,上海某货代因未在24小时内通知客户船期变更,正面临货值15%的索赔。
这一风险点意味着,货代企业必须建立“双预警”机制:实时监控全球主要港口劳工动态,同步评估海运合同的不可抗力条款。及时告知客户风险状况已成为减轻责任的关键步骤。
四、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
密切关注船司动态。马士基等主流船司会发布实时通知,及时掌握船期调整、港口开放情况,避免货物运输延误。
拓宽物流渠道。摒弃单一港口或线路依赖,考虑德国威廉港、法国勒阿弗尔港等备选港口,或尝试“海运+铁路”、“海运+公路”多式联运,分散风险。
强化库存管理。提前测算罢工对交货周期的影响,适当增加核心产品的安全库存,或在欧洲本地仓提前备货。对于依赖欧洲市场的跨境卖家,将库存水位从30天提升至45-60天是较为安全的选择。
空运成为最可靠的替代方案。尤其是对于时效性要求高的商品,空运能保证货物按时到达,避免因延误造成的库存中断和销售损失。
五、未来展望与长期准备
这场危机暴露了欧洲物流网络的脆弱性。劳资纠纷只是“导火索”,背后是欧洲港口的系统性脆弱:2025年下半年起,安特卫普、汉堡、鹿特丹已濒临拥堵临界点;劳动力短缺与设备老化问题持续发酵。
未来货代行业的竞争格局将不仅基于价格和服务,更基于供应链弹性。一些头部货代已在鹿特丹港布局“应急中转仓”,通过中欧班列+欧洲支线卡车构建替代通道。
当12月欧洲可能迎来新一轮罢工潮时,没有多式联运解决方案的货代企业,或将永久失去高附加值客户。
结语
欧洲港口罢工潮给货代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,但也倒逼我们重新审视物流布局和供应链弹性。在这个多事之秋,能建立多元渠道、强化风险应对能力的企业,反而能在混乱中抢占先机。
供应链的稳定性从不是“靠运气”,而是对风险的预判与应对能力。那些能主动调整、快速响应的货代企业,将更能赢得客户的长期信任。